痛症健康資訊分享

頸痛 肩頸痛/手部麻痺治療

頸痛 肩頸痛 - 頸椎病的常見類別

頸痛 肩頸痛 頸椎病的高發病族群

因 頸痛 肩頸痛 頸部疼痛而引發的肩膊痛及手痛問題

01.

胸廓出口症候群

● 胸廓出口是一個三角形通道,手臂的神經跟血管通過這個通道離開頸部。它的前方有前斜角肌縛住,中斜角肌在後方,下方就是第一根肋骨。它是一條通道,所有的血管和神經都由此進入手臂。

● 胸廓出口症候群是一個難下定義的疾病,它會產生一般性的症狀,像是疼痛、腫脹、疲勞、隱隱作痛。患處會明顯地使不上力,且在活動或受傷時,疼痛程度就明顯地加深。當日常生活中受到輕微外傷時,他們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炎或發腫。只是簡單地用電腦打一封信就會持續地痛上一天或數天。

● 患有胸廓出口症的患者,位於肩部與頸部間三角地帶的神經或血管,會處於發炎或被壓迫的狀態。這一類的發炎或疼痛是起因於肌肉、骨骼或是韌帶的緊張或傷害。臂部神經、血管網狀組織穿過胸廓出口的空間或通道,並且架構了所有通往臂膀和手部的神經。當神經無法輕鬆地滑動,或者當壓力直接施加在這些神經上時,疼痛和神經方面的病症就會產生。

● 胸廓出口傷害可以起源於壓力、神經組織傷害,或者是血管系統(循環系統)。壓迫所造成的傷害也有可能是因爲頸部多了一根肋骨,或是由於斜角肌受傷而導致。大多數的傷害都起源於神經組織,並且和神經傷害以及壓迫狀態有關。

● 一些手臂的反覆動作,可能造成神經周圍的組織以及受傷的肌肉組織產生變化。例如反覆伸手的動作、打字、或者是經常使用滑鼠,都會造成胸廓出口和腕關節組織發炎的情況更加惡化。這種神經方面的傷害以及胸廓出口部位的窄化,危及了神經自由滑動的能力。柔軟組織持續的扭傷會造成長期性的發炎,以及伴隨而來的損傷,而且神經和血液的供給也會因此受限。

● 胸廓出口疾病的患者會描述自己胸部有刺痛感的症狀,而且這種刺痛感通常會連結到位於胸壁處的前腋窩神經。在脊椎與肩胛骨之間的上背部疼痛,經常和延伸至這兩者之間的上背部或臂骨的長胸腔神經有關。類似的疼痛甚至可以放射至臉部、耳部或是眼睛。頭痛一般都來自於頭蓋骨的基部,從其後的枕骨神經擴散開來,視力模糊,有耳鳴現象,或聽力減弱了。暫時性顎關節症候群的發生,也經常和上肢的神經傷害有關。重覆使力傷害以及纖維肌痛的患者則經常會有臂部神經網狀組織方面的毛病。

02.

腕道神經傷害

● 腕道是沿著腕關節骨處、形狀略似微凹山谷的部位,它被一個名爲環腕韌帶的帶狀組織與手掌區隔開來。有九條肌腱和正中神經穿過這條由骨骼架構而成的通道。這些肌腱起始於前臂肌肉,其功用是幫助手指的動作。位於腕關節的這個封閉性通道內滑動的肌腱,被一層肌腱滑膜包裹,它只有薄薄的一層,功用在於使腕道內的肌腱滑動更加容易。

● 當手指經常性地快速移動,且腕關節同時上下彎曲時,滑動中的肌腱所產生的摩擦會造成腫脹。持續性腫脹會使滑膜變厚,縮減了的腕道空間增加了腕道中的神經所承受的壓力,而這會導致麻痺、刺痛等。

● 造成腕道問題的普遍原因是持續不停地反覆進行相同動作。一些其他的疾病有時也會導致腕道問題,比方說關節炎、骨折、糖尿病或是甲狀腺疾病等等。當潛伏在腕道傷害下的發炎情形日趨惡化時,它會造成損傷,並束縛著神經,致使神經無法滑動,因而形成長期性的壓迫。如果一直這樣持續下去,它會變成永久且難以消除的症狀,當神經周遭的損傷愈來愈嚴重時,只需要一點小小的外傷或發炎就會導致麻痺、疼痛等症狀。

● 腕道傷害的病徵包括:
‧手指或手部發麻或感覺刺痛。
‧手指或手部感覺無力或動作遲鈍。腕部關節產生近似子彈穿過手臂或手部般的疼痛。
‧疼痛或不適感呈放射狀地襲擊頸部,或從頸部一直延伸至指尖。
‧手指或手部有灼熱感。
‧會因爲發麻和刺痛感而從睡夢中醒來。
‧無明顯特徵的無力感和麻痺感也會是其他疾病的徵兆。

03.

頸部和腕關節 - 雙重擠壓症候群

● 雙重擠壓的症狀通常發生在頸部及靠近肘部的部位,或者是腕關節和手部,整個傳輸速度會減慢到腦部都可明顯察覺推動力傳送有延遲的程度,而這就會造成麻痺、疼痛、刺痛以及無力感。因爲這些神經起始於頸部,而其延伸的組織結構遍及手臂以至手指,所以傷害可能發生在沿途的任何一處。在胸廓出口、頸部、尺骨、肘部放射狀神經或者是位於手關節處之腕道正中神經所發生的損傷、發炎和扭傷,都會導致神經傷害的症狀。

● 患有胸廓出口疾病的患者通常會提到的病症都和伸手、拉扯、推擠或高舉過頭等動作有關,像是梳頭或是吹乾頭髮的動作會變得很困難,而且會造成手臂發麻,有很多患者甚至會重新擺設他們的廚房,好讓碗盤擺放在較低的架子上。他們晚上經常會覺得疼痛和不舒服,可能會因爲發麻,或者因爲躺臥時壓到受傷部位,也可能是因手臂高舉過頭等種種原因而醒來。開車對這些患者而言也是個問題,因爲他們的頭部、頸部及手部必須要維持容易造成不適的姿勢。

● 患有胸廓出口以及重覆使力傷害的患者通常都有其固定的疾病進行模式,也就是病症通常都發展了一段時間,而且都是由小外傷或者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覆動作所造成。

1.剛開始時,手部或腕關節的不適困擾著他們,患者經會自行購買手腕托作支撐。
2.患者繼續從事反覆性的動作,不過因爲手腕托讓腕關節無法活動,於是他們開始重覆地使用他們的手肘,並且以不正常的方式動作。在如此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後,手肘會變得很不舒服,橈骨通道或是側邊的上髁部位就會產生毛病,就像患上「網球肘」一樣。
3.爲了試著不要太常移動他們的手肘,患者開始過度地使用肩膀。過度的伸展以及運動整條手臂的動作代替了敏捷的下臂動作,而且採用笨拙的姿勢去進行一個簡單的動作,以避開這些疼痛的感覺。
4.肩膀的神經被拉扯的程度和下手臂是一樣的,而且問題會變得非常嚴重。漸漸的會導致發炎,發生腫脹和神經傷害。
5.病人會形成反覆性拉傷、胸廓出口症候群、腕道或尺骨的神經問題,並且會覺得筋疲力盡。如果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下去的話,這種全面性的傷害就會變成是一個固定性的神經疾病,可能要用外科手術的方式治療。- 當患者學會如何去有效調整他們的生活型態和日常動作時,他們通常都可以使重覆性扭傷的持續惡化症狀減輕。

一般肩頸疼痛

肩頸痛 - 落枕 (訓黎頸)

長期使用電腦及智能手機的後果: 頸椎神經病變及胸廓出口症

手臂的神經跟血管通過胸廓出口這個三角形通道離開頸部。它的前方有前斜角肌縛住,中斜角肌在後方,下方就是第一根肋骨。它是一條通道,所有的血管和神經都由此進入手臂。在患有胸廓出口症的情況下,位於肩部與頸部間三角地帶的神經,有時候是血管,會處於發炎或被壓迫的狀態。這一類的發炎或疼痛通常是起因於肌肉、骨骼或是韌帶的緊張或傷害。除了主動脈和主靜脈,一般人知道的神經系統,像是臂部血管、神經網狀組織也都位在胸廓出口的部位。它們都是在頸部及肩部肌肉間滑行、移動的神經組織。

很多在腕道或反覆性扭傷之外科治療上不見效果的患者,事實上都有胸廓出口或是臂部神經、血管網狀組織傷害,但是並沒有診斷出來。臂部神經、血管網狀組織穿過胸廓出口的空間或通道,並且架構了所有通往臂膀和手部的神經。我們臂膀及腿部內的神經可以滑動,並且被束縛在組織之間,這讓我們能夠在正常狀況下動作而不受到傷害。當神經無法輕鬆地滑動,或者當壓力直接施加在這些神經上時,疼痛和神經方面的病症就會產生。

神經網狀組織的萎縮或是組織中的神經傷害可以由很多原因造成,包括身體的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上肢的重覆性動作以及長時間的壓迫性姿勢,例如長期性的頸部彎曲,就是造成壓迫和神經傷害的主要原因。許多特定的不正常姿勢、肩膀動作,以及不良的呼吸習慣,會因爲拉扯到神經以及縮窄了胸廓出口的空間而使症狀更加惡化。

胸廓出口傷害可以起源於壓力、神經組織傷害。壓迫所造成的傷害也有可能是因爲頸部多了一根肋骨,或是由於斜角肌受傷而導致。大多數的傷害都起源於神經組織,並且和神經傷害以及壓迫狀態有關。我們所能想到的小外傷,比如手臂的反覆動作,也可能造成神經周圍的組織以及受傷的肌肉組織產生變化。例如反覆伸手的動作、打字、或者是經常使用滑鼠,都會造成胸廓出口和腕關節組織發炎的情況更加惡化。這種神經方面的傷害以及胸廓出口部位的窄化,危及了神經自由滑動的能力。

頸部嚴重的側拉傷害可能是因爲拉扯到斜角肌的緣故,不論是極小的力道或是用力拉扯,環繞臂部網狀組織神經的這群像蜘蛛網般的細微組織,受到拉力就會有造成頸部側拉傷害的可能。當神經組織被拉扯或是包圍神經的肌肉本身受傷時,就會產生發炎的症狀。較厚的附屬組織可能會形成,束縛住臂部網狀組織神經,因而造成疼痛、不適感以及功能方面的喪失。臂部血管神經網狀組織的毛病也會因爲重覆性的微小外傷而一點一點地發生。手臂上產生的強力拉傷也可能是因拉扯到這個組織而造成的,此外,對於臂部網狀組織以及胸廓出口傷害而言,頭部和肩部異常的延伸姿勢是更常見的成因。
柔軟組織持續的扭傷會造成長期性的發炎,以及伴隨而來的損傷,而且神經和血液的供給也會因此受限。對於長時間坐在電腦桌前,特別是周遭環境設計不良的人而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經常用肩膀和彎曲著的手臂夾著電話筒也會造成頸部長期性的「捲縮」,這同樣是形成胸廓出口傷害的原因之一。
交感神經透過位於臂部網狀組織較低部位之軀幹的神經進入手臂,會使傷害更趨複雜化。也因此,有很多患有胸廓出口或臂部網狀組織毛病的患者會出現其他不符合典型神經分佈和臨床病例的症狀。例如手部和臂部顏色產生變化、腫大以及發熱的情況,通常會被誤認爲是反射交感神經方面的毛病,或被解釋成爲對疼痛的過度反應。

長期使用電腦及智能手機的後果: 纖維肌痛

這是一個難下定義的疾病,它會產生一般性的症狀,像是疼痛、腫脹、疲勞、隱隱作痛、睡眠品質受干擾以及經常性的沮喪。一般而言,患者的患部會明顯地使不上力,且在活動或受傷時,疼痛程度就明顯地加深。當日常生活中受到輕微外傷時,他們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炎或發腫。

纖維肌痛就關節炎在診斷此病時,如果加壓於某一特定部位,就會有疼痛感產生,這是典型的診斷方式。很多施壓時會產生疼痛以利於診斷出病況的特定敏感部位,大多在上背或手臂,而且它們都直接與神經系統的通道和分佈相應,此外,這些神經通道和分佈通常也和胸廓出口症候群以及反覆使力傷害有關聯,特別是在脊椎與肩胛骨之間,位於上背部的長胸腔神經、在頭部後方的背部枕骨神經以及上臂處的橈骨神經。

著重於生活型態的改變,適度運動,進行適當的脊骨手法治療、冥想、神經和肌肉放鬆技巧的治療方法,對於醫治纖維肌痛以及神經傷害都十分有效。

肩頸痛 治療方法

● 脊骨手法治療

● 強化深層肌肉運動

● 改善身體平衡力運動

● 動態牽引治療

● 伸展及鬆弛運動

● 衝擊波治療(肌肉激發點)

● 頸部疼痛是常見的骨骼肌肉痠痛,發生率相當高。造成頸痛的原因有非常多種,包含了外傷、柔軟度較差、頸部肌力不足、神經肌肉控制較差等原因。

● 頸椎要承受和支持頭面部器官,胸腰椎則負責將上肢和軀幹所負擔之重量,經過骶骼關節轉送傳達到下肢。

● 脊椎的生理彎曲度加上椎間盤和椎間孔的特殊構型,使脊柱可以像彈簧一樣地吸收由下肢傳來的震盪力,使顱腦和腹腔內臟器可減少甚至避免震盪力的傷害。生理彎曲度具有彈簧和緩衝的作用, 一旦完成直立體位的演變,成年以後的姿勢就受到因素的影響。

● 一般來說,頸椎椎間盤含水量隨年齡增加而減少,注意不良姿勢之改正,以及不要持續在固定姿勢下過久,原因則在於頸椎椎間盤的功能與含水量有密切相關。當受到壓力時,例如站立、負重、低頭屈頸等,頸椎椎間盤含水量減少,體積縮小、彈性與張力也隨之下降,椎間隙變窄,於是神經、脊髓或血管被激壓的機會就增加. 當解除壓力或減少壓力作用,比如解除負重、坐在後仰 110 至 120度靠背的椅子或臥位時,頸椎椎間盤吸收水分,含水量增加後,體積增大,彈性與張力亦增加,椎間隙亦增寬。

● 椎間盤的周圍是由環狀的纖維組成,中間是一個類似滾珠狀的髓核。椎間盤內的髓核可隨著頸椎活動而改變位置。當我們低頭曲頸時,頸椎椎間盤向後方移動;而仰頭伸頸時則向前方移動,因為它的存在,頸椎才會靈活自如地運動。如果你始終低頭曲頸的忙於讀書、打字、打電腦,會持續向後移位。時間一久,椎間盤內壓力升高,後移的髓核對後方的纖維環之施壓也愈來愈大。一旦超過能夠承受之限度。髓核就會頂破纖維環而向後突圍而出,發生「頸椎間盤突出症」。

● 日常生活中頸部的動作頻繁,因此維持其穩定性以保護頭部是一個重要課題。維持脊椎穩定度必須依賴正常的肌肉和椎體的功能。然而,頸部為複雜的肌肉骨骼系統,欲了解頸部肌肉和椎體本身如何提供頸椎穩定度,有相當的難度。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活動的方向與速度,皆會影響頸部肌肉的活化程度及控制模式; 而在快速的頸部活動時,頸椎穩定度會降低。另外,慢性頸痛病人的位置精確度較正常人差、肌肉控制模式也有顯著改變。體外實驗的結果則顯示,頸部肌肉功能缺損對於頸椎穩定性的影響,會較椎間盤退化對頸椎的影響更顯著。

● 近年來頸痛患者的神經肌肉控制能力被廣為探討,並且發現頸痛患者的頭頸部本體感覺、頸部肌肉控制和姿勢控制能力較差。脊醫治療運動訓練已被證實可以有效改善頸痛患者在本體感覺、頸部肌肉及姿勢控制的能力。